查看原文
其他

黄芷渊: 解构香港困局新现象及应对建议!

国观智库 2022-05-31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策智库 Author 黃芷渊


本文字数:1538字

阅读时间:4分钟


作者:黄芷渊,国观智库特约研究员,凤凰卫视高级记者,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。


十秒看全文


修例风波触发的争议和冲突,造成香港社会严重撕裂,持不同政见的人士相互对立,社会气氛沉郁绷紧。而值得关注的是,这种气氛,已经蔓延到不同行业、不同社区、甚至不同年龄层,校园中也弥漫着政治气氛。


一些新现象也正在产生:示威活动利用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逐渐发展成“去中心化”的常态化运动、传播力度大,传播手段多。不确定性高的后续事件一触即发,香港社会充满了消极情绪,群众容易做出极端行为。


要缓解香港目前的困局,必须警惕这些新现象,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。因此笔者建议,一方面,政府在安排与不同团体代表对话时,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切入点、人选和时机。另一方面,家长、老师、媒体等都担当了社会上非常重要的角色,各界人士都应该放下情绪,换位思考。



解构香港困局新现象及应对建议


来源:三策智库网 2019-07-08


修例风波触发的争议和冲突,造成香港社会严重撕裂,持不同政见的人士相互对立,社会气氛沉郁绷紧。而值得关注的是,这种气氛,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、不同小区、不同校园,甚至出现一些新现象:示威行动地区化、“去中心化”的常态化运动、不确定性高的后续事件等。


要缓解香港目前的困局,必须警惕这些新现象,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。



政治气氛蔓延至校园


近日,笔者先后走访了一些学校,了解大、中、小学老师和学生对香港近期系列事件的看法。先和大家分享两则真人真事。


期末考试结束,小学三年级的自习课上,有个小男孩举手:“老师,我们都考完试了,自习课可不可以看电影啊?”然后把自己带的电影光盘交给班主任。班主任接过光盘,看了看电影简介,是套卡通片。她心想,反正考完试学生都在等放暑假,看卡通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但还没等她开口说同意,小男生突然在座位上站起来大喊:“老师,我们要看电影!我们要民主!民主!民主!”然后全班同学突然一起站起来,异口同声地喊起来“民主!民主!民主!”班主任愣住了。三年级,八岁,全是出生于2011年的小孩。


班主任让全班安静下来,说:“老师本来正考虑让各位同学看电影,但教室里有教室里的规矩,老师说过在座位不可以大喊吗?”


学生回答:“说过。”


班主任:“如果大家守规矩,老师就考虑放电影;如果同学不乖,那老师就不放电影了。你们自己选择。”


学生们纷纷转向带头的小男孩,让他赶快坐下来,然后全班用期待的眼神看着班主任。班主任眼看全班都安静下来,就让他们看电影了。


下课后,班主任单独约见那个带头的八岁小男孩。原来小男孩很喜欢看新闻,家里电视每天都开着24小时新闻台,小男孩更收集了多份持不同立场的报纸。近期香港发生的事,小男孩都能说得出来,还会拿着报纸和老师议论。





这还不是个别事件。


笔者另一个老师朋友说,他任教的小学四年级班上,有同学正策划全班联署逼班长“下台”,原因是班长对修例事件的看法与班上其他同学持相反立场,同学认为班长不能代表他们,要求重选班长。


后来,那位老师朋友自制了一套完整的教材,从“台湾杀人案”反映的法律漏洞问题、立法会法案委员会闹“双胞胎主席”事件、游行表达的诉求,再到有示威者包围警察总部及税务大楼、暴力冲击破坏立法会事件等, 客观详细阐述了修例风波的缘由经过。最后,朋友让学生分组讨论:“如果你是特首,你会⋯⋯”、“如果你是立法会议员,你会⋯⋯”、“如果你是示威者,你应该⋯⋯”、“如果你是警察,你会⋯⋯”、“如果你要表达诉求,你应该⋯⋯”。


笔者问朋友,学生的讨论情况如何。朋友说,令人诧异的是,这群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,大多数都能清晰辨别,什么事是违法,什么事该做、什么事不该做,甚至还能分析那些政府官员、警察叔叔、大哥哥大姐姐做得好和做得不对的事。


有学生说:“示威者和平表达诉求没有用,所以他们才做出暴力冲击破坏的行为。”马上有同学反驳:“但是无论怎么说,暴力就是不应该,我们就应该谴责。”还有同学说:“如果我是特首,我会和示威者对话,认真听他们的意见。”“如果我是警察,我会把暴力冲击立法会的示威者抓起来,但不会对和平示威的人使用过分武力。”这群小朋友,四年级,九岁,全是出生于2010年的小孩。


如果老师家长都能抱着客观中立开放的立场引导、教育孩子,这是很好的一课,但如果大人带着既有立场和情绪进行片面引导或定性,后果可想而知。



示威行动地区化、常态化


反修例示威行动已经由港岛区扩散到全港多个地区。


有网民发起香港18区反修例游行,先是尖沙咀,未来两周日分别拟在沙田和大埔等地区举行,并呼吁各区居民就当区民生问题发声,发起如屯门的“光复行动”等。

 


蔓延至香港多个地区的“连侬墙”



“连侬墙”也从政府总部“传播”到香港多个地区。沙田、大埔、元朗、粉岭、荃湾、将军澳、观塘、长沙湾、西环等地区,都有人发起收集彩纸留言的“连侬墙”行动,呼吁当区居民在彩纸上写上诉求,找到情绪出口。


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号召力。


网络时代下,各区的示威行动已经发展成一种“去中心化”的方式,不再由单一的主办机构、团体或“领袖”发起。只要有网民发起运动,就会有人响应。有素未谋面的年轻人透过社交媒体发起迷你放映会,在多个地区摆放折凳、纸箱、小型放映机,向居民播放反修例运动和示威者的访问片段。有网民自发组织摆街站,有人甚至利用AirDrop等手机蓝牙功能,在地铁或商场等人多的地方向陌生人传送宣传海报和数据。


这些自发的示威行动越来越多,有些甚至已经偏离修例议题,转向关注其他社会或民生问题,让当局难以预测和预防。



放下对抗 降温解困


近日的香港,戾气随处可见。警民关系僵持,建制与泛民议员都受到辱骂,不同立场的记者在不同场合的采访中受到滋扰和围攻,甚至有人被袭击受伤。街头小冲突接连不断,网上仇恨讯息继续散播,骂战一触即发。


7月1日,部分示威者暴力冲击破坏立法会大楼事件;连日来又有多名年轻人作出自残或令人痛心的事。


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“群体极化现象”:当一群带有负面情绪的人聚在一起时,一些思想比较持平的人也会较容易走向极端思想。如果没法及时制止这种现象,负面情绪和想法很容易植入人的潜意识,导致其思想及行为受他人影响,甚或作出自残、自杀、伤害他人或极端的行为。





笔者认为,要缓解目前的困局,首要做的是让社会气氛“降温”,减少不同立场人士间的仇视情绪,避免再次挑起暴力冲突。反之,社会的裂痕只会继续扩大,甚至把一些温和立场的人士推向两个极端,不仅仅解决不了现状,更成为一场“零和游戏”,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。


一些大学校长和宗教领袖近日纷纷呼吁各方放下对抗,进行沟通对话。政府也已着手进行,陆续安排不同团体和代表会晤,包括学生、政党、宗教界、法律界和工商界等。在如此紧张的气氛下,要开启坦诚理性的对话或许不容易,但确有必要性和迫切性。


笔者建议,政府在安排与不同团体代表对话时,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切入点、人选和时机。例如,代表政府的官员或行政会议成员,既要有一定代表性,同时又能让不同政见的市民都比较接受。当局可以先接触一些意见温和的人士,聆听对方诉求并在不失底线的前提下作出可行的响应,逐步修补裂痕。对话沟通不可能一蹴即至,更不能火上浇油,否则只会带来反效果。


针对近日地区发起、涉及民生或社会问题的示威行动,政府可以适当地先响应或处理,这样既可帮助居民解决问题,又可以挽回部分民望。


另一方面,家长、老师、媒体等都担当了社会上非常重要的角色,各界人士都应该放下情绪,换位思考。暴力行动理应受到谴责,但不同政见的人士,在谴责暴力或重申立场之余,更应放下偏执和仇恨,检讨事件成因和寻找解决方法。如果一个孩子做了坏事,家长光打骂他是于事无补的,重复又重复的责骂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,要改善彼此的关系,必须理性冷静对话沟通,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。


“黑暗并不能让黑暗消散,唯有光才能做到。”香港今天的一切成就都得来不易,既是同舟且共济,愿所有爱惜香港这片土地的香港人,都能放开彼此心中矛盾,团结一致,共同走出阴霾。
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




“国观时局讲堂”第三期重磅来袭!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博尼法斯:伊核危机解局及欧洲因应策略


董云裳: 美国对华外交已经死亡?Is American Diplomacy with China Dead?


王朔: 欧洲在"权力游戏"中寻找平衡


分析|美国防部发布新《北极战略》,与特朗普国家安全战略一脉相承!中国该怎么办?


社评|美百位学者联名信: 敌视中国将适得其反!


深度!郑永年: 经济全球化会导向战争吗?


美智库报告|台湾对美"印太战略"实施起什么作用?


创下"三个第一"! 特朗普的"一小步"能成为解决半岛问题的"一大步"吗?


国观智库自媒体平台现接受文章投稿,稿费从优。有意向者请发送稿件至:research@grandviewcn.com,并在标题中注明“投稿”。要求:原创未发表时政评论类文章,领域涉及海洋治理、一带一路、中美关系、中欧关系等,字数1000-2500字。如被采纳,我们将在收到稿件后一周内邮件回复。

国观智库成立于2013年,是中国最知名的独立智库之一。国观智库始终坚持“行知·致远”的发展理念,用知行合一、行稳致远的态度和实践致力于中国的安全、繁荣和稳定,研究领域聚焦于海洋战略与蓝色经济、边疆治理与全球反恐、”一带一路"与境外投资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